【行业观察】美妆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本土企业助力公益
浏览量:269 发布时间:2017-08-29
日化行业一周观察
业界观察
【美妆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本土企业助力公益】
近年,我国美妆行业市场销售规模发展迅猛,从2010年的2045.33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3360.61亿元,复合增长率为9.06%,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化妆品消费国。业内预计,2017年我国市场规模将达3587.65亿元。
纵观上半年,中国化妆品行在资本浪潮推动下,并购大案层出不穷、品牌与渠道齐发力、线上与线下齐狂欢,行业呈现迅猛发展态势:线上,美妆电商平台增长迅猛,上半年以618购物狂欢为代表的购物狂欢,成绩喜人;线下,美妆新零售行业升级,以屈臣氏为代表,全国门店已突破3000家;同时,外资巨头加速了在中国的产业布局,形成产品矩阵。外资在华布局掘金之际,本土化妆品企业也在集中发力,大力发展国内市场,同时更加快了公益生态圈的打造。
据悉,8月16日,百雀羚宣布,捐款500万用于九寨沟地震灾后重建,并号召广大经销商、代理商伙伴一同为灾区同胞送去温暖。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的步伐,美妆企业在加速推进市场拓展的同时,也在不断推进公益战略,增强品牌影响力。
企业动态
【温碧泉已实现品牌“补水+健康生态圈”】
8月23日, “补水+未来” 温碧泉2017年第四季度工作推进暨星课堂分享会在广州W酒店举行;会上,温碧泉首度宣布将与合作伙伴们尝试打破行业壁垒,共建渠道生态圈。品牌符号构建的意义在于降低品牌被发现和被记住的成本。温碧泉所打造的独一无二的“补水+”符号,延续了五星品牌战略的“活力感”。通过打造以“补水”为内核的生态圈,温碧泉力求挖掘年轻群体的实际需求,提供适配的活力补水装备。经过温碧泉荧光MINI马拉松广州站和西安站的强化,温碧泉已经实现了品牌“补水+健康生态圈”的呈现。
食品行业一周观察
业界观察
【特殊食品注册稳步推进:8月以来142个婴幼儿乳粉产品配方获批】
近年来,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注册管理工作一直备受关注。今年8月份以来,国家食药监总局先后公布了四批婴幼儿乳粉配方注册的获批名单,共涉及30余家生产企业,142个产品配方。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100家企业约800个配方完成了注册申报受理。“企业获得注册配方,尤其是尽早获得注册配方,是荣誉,更是责任。”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表示,按照“即审即批即公布”的原则,婴幼儿乳粉配方注册获批名单将会陆续公布,获批的配方产品将基本满足市场供应。
【亚马逊收购全食食品超市迈向实体经营】
美国网上零售巨头亚马逊公司日前宣布,将于8月28日完成对全美最大的天然和有机食品连锁零售商— —全食食品超市的收购,并计划下调日杂用品的售价。这一交易被认为是亚马逊拓展线下业务和实体零售渠道的重要步骤。从28日开始,全食超市将对香蕉、鸡蛋、三文鱼和牛肉等食品降价出售。亚马逊希望未来向该公司的金牌会员提供减价商品和其他店内优惠。此外,全食超市出售的部分商品也可以通过亚马逊网站、亚马逊生鲜、亚马逊杂货慢递等渠道购买。全食超市的股东8月23日批准了这项交易。亚马逊将以每股42美元的全现金交易收购全食,包括其债务,交易价值约137亿美元。本月早些时候,亚马逊销售了价值160亿美元债券以支付此次收购。这是亚马逊成立以来最大一笔收购,被认为是亚马逊拓展线下业务和实体零售渠道的一个重要步骤。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项收购将影响美国食品零售甚至整个零售行业的走向。
家电行业一周观察
业界观察
【全球格局生变,热水器市场步入中国时代】
8月23日,欧睿信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任玥为海尔电热水器颁发了全球第一的证书,证实了海尔电热水器在全球的实力和引领地位。之前,海尔电热水器从2012年至2015年,市场销量占有率已经连续四年全球第一。中国家电协会副理事长徐东生分析指出,世界热水器行业正走出以欧美品牌为主导的时代,中国热水器品牌在全球产业界的话语权不断提升,成为主导产业格局的重要力量。
【霍尼韦尔环保材料助力国产冰箱提升竞争力】
霍尼韦尔日前宣布,中国大型消费电子电器制造商TCL集团采用其Solstice液体发泡剂(LBA)作为冰箱保温材料,帮助集团位于安徽合肥的工厂提高能效并降低温室气体效应,TCL集团在合肥市拥有一座世界领先水平的家电产业园,年产冰箱约200万台。这些冰箱的保温泡沫材料大部分采用的都是全球变暖潜值(GWP值)较高的化学品,比如氢氯氟碳(HCFC)以及氢氟烃(HFC)。
酒业行业一周观察
业界观察
【“限酒令”再现,白酒指数周跌0.82%】
今年以来,白酒股的股价走势一路上升,强势特征明显,尤其是贵州茅台等高端白酒屡创历史新高。但是,如此强劲的升势在上周突然止步,主要是因为媒体报道称贵州出台了严厉的限酒令,贵州范围内的公务活动,一律禁止提供任何酒类,一律不得饮用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的任何酒类,包括私人自带的酒类;一律禁止公款赠送任何酒类。在工作时间内和工作日午间,一律不准饮酒。此外,重大外事活动和招商引资活动,确需提供酒类和饮酒的,须按一事一购买、一事一审批的原则,由承办单位报分管该单位或该项工作的负责同志审批,同时报同级纪委备案。
白酒行业对于政策向来极为敏感。一声令下A股市场白酒股应声下跌。贵州茅台应声跌破500元关口,五粮液等高端白酒股的股价也有所疲软,白酒指数持续走低,在上周上证指数强劲突破的大背景下,白酒指数居然周跌幅达到0.82%。不过,业内人士认为,限酒令对于白酒行业的影响不宜过于夸大。一方面是因为限酒令其实早已在各省相继出台公务接待“禁酒令”,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白酒消费群体主要是民间,而不是公务招待。甚至包括贵州茅台、五粮液等高端白酒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对于白酒股的后续走势来说,小幅震荡之后,仍有进一步涨升的可能性。
药品行业一周观察
企业动态
【中国引进更多进口药,跨国制药公司在华薄利多销】
跨国制药公司看到通往复杂的中国市场的道路正在打开。中国政府今年宣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为进口药品进入中国市场并得到更多使用消除了障碍,超过13亿的中国人口对于药企来说无疑具有吸引力。然而让更多进口药进入中国的药店或医院,意味着药企需要作出一定的牺牲和让步。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8月17日报道,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药品消费国。药品市场中长期的发展前景总体来说是良好的,这主要取决于三大因素。首先,中国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其次,中国人均寿命在增长;再次,中国人口老龄化在加剧。像阿斯利康制药公司、罗氏(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等制药企业已经在中国经营多年。
跟其他很多产业一样,这些公司的药品要进入中国,必须清除强大的壁垒,并适应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漫长、昂贵、复杂的审批管理程序。即使进口药在其他国家已经获得通过,但是要进入中国通常还需花费4年时间:两年时间用于临床试验,两年时间获得注册,这一漫长的过程阻止了新药品的引进。北京现在决定加快药品审批程序,将这一时间缩短一半以上。分析人士认为,这些改革措施将大幅改变外国制药公司面对的形势,便于它们更加快速地进入中国市场。
2017年,中国政府8年来首次将数十种进口药纳入国家医保范围,这就可以让国家承担部分药价,让病人选择以前不能报销的进口药。对于药企来说,产品进入国家医保药品清单意味着销量将会大增,但是作为交换,药价必须平均下降44%。欧盟驻中国商会制药企业代表认为,虽然降价会影响销售额,但是制药企业认为中国政府的目的是为方便新药的获取,因此药企愿与中国当局进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