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坛大事不断,刘月半去留牵动人心不说,此时的OTT行业也风云迭起,不断让人跌破眼镜的开标价格接二连三冲击着行业和广告主的认知,大家在吃瓜双击666的同时,也有不少广告主对流量质量问题存疑,今天的OTT周课堂我们就来看看市场上常见的流量作弊情况以及相应的反作弊措施,了解一下在广告主投放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样的手段在侵害自己的权益,又有什么样的方法能为自己保驾护航。
【目前OTT市场存在的几种人工作弊情况】
1.虚假流量混杂掺入
异常流量有几种情况,一种是本应该投放在OTT上的广告由于投偏或刻意制造,最终未能投放到OTT端,另一种是将其他来源的广告流量混杂在OTT广告中滥竽充数。两种方式都会在拉低投放质量,侵害广告主权益。
2.异常的用户行为
常见的异常行为有:同一设备在某广告位上连续多次产生曝光次数,且间隔较短,或者在极短时间内产生用户行为难以完成的多次广告曝光,都属于十分异常的用户行为,多次出现则可定性为作弊流量。
3.反复机器刷量
此种方法通过机器刷量,多集中来源于同一IP地址,代理公司通过某种手段制造出投放数据,在本不存在的订单中执行广告投放,以填充到空缺流量中,在客户面前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
2017年,面对甚嚣尘上的作弊手段,各监控公司也纷纷采取了应对措施,各监测公司都有自己的监测机制,在广告主投放的过程中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1. 投放前:作弊预测
依据每次投放时采集的 Cookie ID/Device ID、IP、时间戳等信息,对该次投放机会的作弊可能性做出分析预测,提前甄别和预测虚假流量来源,在广告投放之前将遭遇作弊的可能降至最低。
2. 投放中:多维度监测与分析
在广告主投放过程中,各数据机构经自有的监测机制,通过异常流量、IP离散度、时间周期、用户行为等多维度综合分析,经过监测机制和逻辑判断,有效监测作弊流量,保障广告主权益。
3. 投放后:建立白名单
各家数据公司在投放后会对设备ID有效性进行验证并建立白名单,该白名单用于OTT异常流量排查。OTT设备厂家包括智能电视厂家、OTT盒子厂家等,白名单ID将在对接各家确定统一的设备ID标准后用于该设备之上发布广告的监测。
俗话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你挖三尺渠,我有横梁木。面对市场上不断出现的作弊手段,厂商、代理公司、监测机构都积极在投放过程中保障广告主的利益,在了解作弊手段的同时,不断加强反作弊的防护网,为所有投放保驾护航。